欢迎来到日本小春精选,了解日本先从@日本生活基础课程开始!
欢迎 欢迎     登录 | 注册      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小组日本学校知识考试或许是在追求短暂的一劳永逸的逃避-从中国现代教育...2277890x

考试或许是在追求短暂的一劳永逸的逃避-从中国现代教育...2277890x

很早之前就想就这个话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可是琐事缠身一直到最近才终于有了一点空闲时间,在这个世界上,左右我们人生的因素很多,我们或喜或悲,或哭或笑,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但是好在我们可以选择,选择一种适合我们的,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 哈佛最受欢迎课程之一幸福课的主讲本沙哈尔鉴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无论从讲师本人光鲜的履历(哈佛本,运动健将,硕,博,哈佛讲师),还是从他所讲述的蒂姆的故事(名校,名企,合伙人,花不完的薪水),都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的认知标准,但是他说他自己不快乐了30年,甚至蒂姆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蒂姆竟然最后发现自己已经达到“社会标准”的目标之后居然空虚到去吸毒。反观我们身处的社会,忙完考学忙工作,还完车贷还房贷,大多数人被生活追得狂奔,社会上充斥了悲观和辛劳的气氛,这不禁令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本-沙哈尔则这样来告诫他的学生,即: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无论是他的哲学老师,还是他本人,都坚持在这种不断的自问中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细化,最后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付诸实践,选择工作,获得幸福。我也是这么认为,即彻底自我分析来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有选择性的来进行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就以我的祖国中国为例来分析这种选择性,教育是一个人人生前半段至关重要的事情,教育是否顺利进行,不光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于幸福的选择性,更关乎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在中国一直受教育到大学毕业,关于中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有一些发言权的。不可否认在当代的中国,有一种现象就是大家都在关心分数,学校级别,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考研究生,这么一路走来,牺牲身体,熬夜奋斗,十年寒窗,相信在中国完成过大学教育的同学大部分都有这种经历。可是这个不是最关键的事情,最关键的事情是,当我们度过十年寒窗,在老师的殷切关怀下,在家长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取得了很高的分数,站在了大学这个教育顶峰的时候,发现通向前方的路更是充满荆棘,非常怀疑自己这艘船在没有每天填鸭自己的老师,和在生活各个方面保驾护航的家长的存在的情况下,是能够披荆斩棘,还是会触礁沉没。如果大概是出生在80年代的孩子,家长大多经历过那个特殊的时代,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家长们,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努力,将自己一滴一滴的心血浇灌给他们的家庭,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没有读书的概念,可能方圆百里只有一名或两名能上大学,成为大学生。而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的确是万里挑一,在智力,体力,领悟力各个方面可能都非常优秀。于是家长为了让儿女能够顺利生活,节衣缩食,力争让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不像自己这么辛苦也能过得很好,这件事情成为了他们的全部希望。于是,就有了中国庞大的考试军团,各种大学,各种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教育产业化“的口号提出和大学大幅度扩招活动应该是在1999年,教育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教育当做一个产业来做,之前靠国家拨款来完成读书育人和研究职能的大学,要独立自主,自负盈亏,除了少部分要依靠国家或者地方财政之外其余需要自己去”挣钱“。可能有很多的同学要怀疑学校不是公司哪里有收入,答案其实很简单,学生的学费,重修费以及其他各种费用都是学校的收入。当然如果要学校自负盈亏,就不能挡住学校的财源,也就是招生的事情,政策上也就是大学大幅度扩招。先不论各地兴起的民办大学(私立大学),单单就还受国家财政或者省一级财政支援的国公立大学而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膨胀有目共睹,作为经营者(大学校长)而言,增加收入和削减支出则成为了两大重要课题,于是,招生的增加和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下降也就蔚然成风,而这些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家长们和未谙世事的大学新鲜人。如果说教育产业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的话,那么当制定这个政策的同时,应该会考虑到中国人口以及学生的膨胀情况,以及关于对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估计,来估算社会上究竟能不能够创造出为这么多大学生准备的职位。如果这些事情都已经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被估计的非常准确的话,我真的只能说,制定这个政策的人一定是一个名天才。现在中国国内的就业状况,再清楚不过,万军过独木桥,比高考之惨烈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关面前倒下的大将们,纷纷提刀再战,主战场一般只有两个,考研和出国。现在如果统计中国研究生的数量,恐怕会得出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没错,在解决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上,除了想法增加就业岗位,让家长和孩子们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读书不够,这个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本科可能只读了几卷,怎么能在这会上搏击翱翔呢。于是就有产生了两大庞大产业链,考研辅导班和出国培训机构。把这些抽丝剥茧,我们不难发现,从一个孩子出生开始受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家长费尽心力努力工作,这些钱转化成了孩子的教育经费,然后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努力奋斗还车贷和高的离谱的房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劳动人民的努力和血汗转化成了消费,成为这个社会经济运转大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齿轮。把我们已经放入兜里的钱,又掏出去维持了经济的运转,还让大家觉得心服口服有道理,这也能够说明教育产业化政策制定的高明之处。那么,我们付出了金钱和时间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个要从中国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普遍性观点-分数来说起。当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做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了。目的只有一个,取得更高的分数,来考取更好的大学证明自己。为了这个每天册不离手,体育不上音乐放弃,成为那个时代一道不可抹去的痕迹。可是,分数又能够代表什么呢?在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给学生的建议里面,有一条非常值得参考的内容是:“我认为目前日本年轻人用于学知识的时间太多,用于思考的时间太少,比例大概是3:7。这个比例我认为恐怕应该反过来才好。”孙正义高一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和听取成功人士的意见,留下贫困的家人和吐学的父亲独自去美国留学,后来在学中取得巨大成功。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本沙哈尔讲师和他的哈佛哲学讲师的内容里,都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把这种思考性的东西放在中国教育中想一下是怎么样的呢。在以前,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中国受完初等教育然后到国外留学受高等教育,或者在国内大学毕业出去读研究生,可是现在,出国留学的低年龄孩子越来越多,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很出色,据说美国考大学的数学试题相当于中国高一水平,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可以肯定的事情之一是如果去外国(比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留学的话,那么孩子的英语水平会得到很到提高,在国际社会也会更有竞争力。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关于第二种与思考相关的教育我认为也不能忽视。我的初等教育是在中国完成的,但我却不太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有思考性。为什么这么说,从中国教育最重要的评价基准之一-分数来看,以数学做例子,数学是一门需要高度思考的科学,数学的教科书也是循序渐进的,比如两道比较简单的例题带来了两种比较简单的定理,然后应用这两种简单定理来解第三道比较复杂的问题,如何能够解出第三题的这个思考过程,以及解出第三题之后会不会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的探究,这个是思考过程。可是就我知道的初等教育而言,大家做了一本题又一本题,与其说思考题型,倒不如说是在把所有题型看答案之后背下来,最后好迎接高考的大检验。如果学到足够的原理而没有做过足够题型的话,恐怕到高考上阵的时候是会双腿打颤的吧。诚然,对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什么事情也比不上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分数重要,但是如果把数学这种需要思考的学科作为需要记忆的学科来学的话,可能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用武力使人屈服是困难的,让一个人在精神上屈服才是真正的屈服。我们多年的教育方式磨灭了我们的思想,杀死了我们的个性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关于学生评价价值观的一元化,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分数成为了国家认为的家庭认为的我们认为的衡量学业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思维被分数奴化了。一直以来我认为,我还是一个比较能够独立去思考一些东西的人,但我发现,在评价一个人的学业能力的时候,我是被奴化的最严重的,典型的病状在于,听说旁边的研究室的大兄弟考研数学135,托福110之后我立即发出羡慕地感叹。立刻从心里佩服的五体投地,在那一瞬间,思考立即石化。奴化我的是谁呢?说是这个社会,老师,家长,都不贴切。脑袋长在自己头上,思想被奴化岂能怪的别人。思来想去,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大家都认为分数就是神的时候,我也很难避免落入俗套而去进行同样的思考。可是更关键的,这个已经不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而逐渐成长发展为整个社会的毒瘤。据国外的调查机构统计,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能够适合外企工作,我对这个数字并不表示怀疑,诚然,有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放松了,放纵了。不去每一天脚踏实地的努力了。但是我把自己的思想再放肆一下,假定有一半学生是这样的,那么还有40%的学生呢?他们按照这个社会的要求去努力了,去付出了,去争取了,拿到评价的分数了。可是还不适合这个社会呢?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自杀的消息,非常触目惊心。站在中国学业的最顶端,按照普遍的评价标准应该成为天之骄子的他,为何能能落的如此下场,不禁让人唏嘘不已。的确,在目前的大学扩大招生的情况下,生源质量的下降和教学上的放松会让大学产出很多残次品,作为一开始进入大学的新鲜人,很多人不会独立思考,更不知道为了自己将来的目标自己应该干什么,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将来的目标。加上大学轻松的学业,一退再退,最后亲手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块废铁。作为社会,我们不得不考虑,为什么计算机毕业的同学几乎没怎么编过程序,为什么日语专业毕业的同学和日本人几乎不能交流,诸如此类,种类繁多的事情。想来想去,能力,或者知识,是从每一天的努力学习和思考中得到的,如果每天能很踏实的做实事,不考试也会有很好的成就。如果大学从第一天就会有明确的规划,那么未来一定会是很美好的。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就算他再没有理想缺乏梦想,想从大学毕业也是一个基本,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设定一下别的要求方式,学计算机的可不可以把笔试改为程序编写考试,学日语的可不可以把一级改成读写测试。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变,或许能够使大学这两个字更加辉煌。换句话说,奴化我的是基准,是这个社会多年而来亘古未变的东西,从以前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这些全国人民的基准究竟是不是学生能力的基准,是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准,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国教育还会这样继续下去。再论考试和学习,其实我认为,学以致用,乃至发展才是学习最终的目标。还拿日语学习为例子,一开始记单词,写语法,联系发音,都是学习阶段,如果能够在这个学习阶段坚持下去,最终是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如果把重心放在考试上的话,大部分大学日语专业同学的目标就是一级,过了一级就可以找工作和顺利毕业了。可是,如果认真准备,把要求的的真题反复做了,任何人通过恐怕都不难,可是一开口说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过到此为止,第一阶段的“学”的任务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但是离第二阶段的“用”还远远不够,等到学的已经非常熟了,各种单词语法课文都看的非常熟悉了,就可以进入用的阶段,通过不断使用日语,纠正自己的错误来达到一个顶端,等到能够用的非常熟了,比如能够达到和日本人类似的听说读写水平了,还可以进入到发展阶段,比如研究为什么日语语法对于中国人非常难(方法论)或者日语和中文的比较(对照言语学)等等。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放在硕士博士乃至以后进行,但是最重要问题在于作为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的时候需要的是“用”的能力,即你能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但是我们的毕业生由于评价基准的问题仅仅停留在了“学”,或者是连“学”的水平都没有达到,在这会中无法立足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在“用”的阶段碰壁的学生,很多便想跳过“用”的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即考研或者读博,殊不知硕士博士是需要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出成果的。作为名字而言,硕士博士是非常响亮的,可是,如果能够在短时间把“学”和“用”的两个问题解决了的话,在“发展”阶段是会出很多成果的,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会在学业相对比较宽松的硕士或者博士环境中迷失自我,逆行经脉,结果还没有“学”的阶段更好了。现在我们的社会又在进行硕士的扩招,而且放松教育方式大部分都可以让毕业。但是读完硕士年龄偏大,如果能力不足更加难以获得社会的承认,于是也就产生了很多像清华硕士一样的悲剧。对于入学考试,却是是非常辛苦,对于某些学生(包括我在内)考试是一劳永逸的逃避的原因是,只要在复习考试的半年或者一年中拼命努力,以后可以凭着这个成绩过很长时间(比如说某某某考多少分多么牛,某某某进了某某大学多么强)。但是,人的能力不是一年半载,而是通过每天的努力来长到身上的,因此虽说社会评价的系统可能是样子,我们自身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个正视,仔细分析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每天的生活中把短板补上,成为社会有用的,或者对某种学科知识的发展有贡献的人才。最后,想谈论一下文章开头谈论的选择性的问题,就我所知,中国的学生在选择性方面可能是稍差一些,这源于多年的分数评价体制,练习册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做的越多,成绩越好,家长老师越高兴,自己越有前途,这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固化价值观。其实也就是说,目标是别人给定的,工作量也是别人给定的,而且总是做不完,所以自己根本不用太思考究竟做什么,究竟怎么做,只要努力用更短时间做的更快就好了。但是在社会体系结构中,只去劳动的人却是在下层的,计算机软件从架构到设计到编码,只写程序的人被大家自嘲为码农,而有思想有行动步骤的设计者才能行走于流程上端。虽然说到高中毕业为止可能都鲜有选择的机会,但是一定要善于自我分析,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话,这样可能生下的40%也会成为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才或者能成为优秀的研究者。 考试,只是一个阶段的“学”的成果的证明,不是永远的证明,根不是已经达到“用”的阶段的证明,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许社会给了我们这种关于分数评价体质的选择,但是接受或选择其他的路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是当我们为前程落泪的时候,社会的机器还是会飞速向前运转,一步不停。不要逃避,不要恐惧,问清楚自己的选择,坚持走下去,总有一天幸福和快乐会像我们招手。华夏民族是最勤劳的民族,中国学生是非常勤奋的学生,但是我们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想一下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选择,我们也可以非常幸福,非常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选择,改变,获取幸福。
2012-12-17 02:15:11 来自:talentjohnny315x
用户评论(8)
正序阅读
  • wangh1234tx

    2012-12-17 02:15:12 wangh1234tx 1#

    talentjohnny315 发表于 2012-12-11 23:32 沙发Mark感谢一桥哥来捧场,荣幸之至。

    回复

  • zzz777x

    2012-12-17 02:15:12 zzz777x 2#

    好文章,非常值的学习。楼主辛苦!

    回复

  • zuutox

    2012-12-17 02:15:12 zuutox 3#

    题目说的非常好但是太长了没看完。。支持一个。。

    回复

  • chaiwei35x

    2012-12-17 02:15:12 chaiwei35x 4#

    以前经常听人说日语就算过了1级也远远不够,但来日本后见过几个分数刚过2级日语很是nb的同学。大概一定程度反应了实学和题海的区别

    回复

  • IvyMyLovEx

    2012-12-17 02:15:12 IvyMyLovEx 5#

    来日本就是为了,在主观上意识到lz所述的问题并且摆脱束缚之后,在客观上也达到突破。真正的研究在中国不是做不出,但有一个好的氛围不是更加令人鼓舞么。

    回复

  • IvyMyLovEx

    2012-12-17 02:15:12 IvyMyLovEx 6#

    wangh1234t 发表于 2012-12-12 02:11 好文章,非常值的学习。楼主辛苦!谢谢,是原创,本意就是在考虑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听家长话挺老实话好好学习考试高分然后能力不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多谢评论

    回复

  • IvyMyLovEx

    2012-12-17 02:15:12 IvyMyLovEx 7#

    zzz777 发表于 2012-12-12 02:16 题目说的非常好但是太长了没看完。。多谢支持,写太罗嗦了不好意思。。。

    回复

  • IvyMyLovEx

    2012-12-17 02:15:11 IvyMyLovEx 8#

    沙发Mark

    回复

你的回应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