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简简单单,就是关于香水——怎样找到一支香水并爱上它,怎样与它相伴,如何实现它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气味是必要的。你的气味是你的一种存在,“闻得到你的距离”犹如看得到你、听的到你、触摸得到你或吻得到你的距离,那是一种个人的领域,你的范畴,你的结界,你的王国。在我看来,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气味,任由它由某种说不准的洗发水或者香皂来决定,可算是种失策。注意,我用的是气味,不是香味。那意味着它并不必好闻,它只需要不难闻。我必须能认可它是我的一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依赖于我不断的费力使用——它还必须让我有与之相伴的欲望。既然如此,我显然不会以“我是否喜欢”或者“别人是否喜欢”为标准来选择。因为以“我是否喜欢”为标准,我可能喜欢的一定太多。若是要用“最喜欢”三个字来选出那唯一的一个,谁都应该能明白那不现实——这不是比身高,这是比感受,不行。若是以“别人是否喜欢”为标准,那么“别人”是指谁?你的恋人?你的朋友?乃至你的同事或者上司?要她们全部喜欢还是只是几个人喜欢?哪几个人?“喜欢”是种很奇怪的感情。它非常飘忽,没有实在的依据,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来临或者消失。尤其是,它并不唯一,又无法互相比较。因此“闻闻看喜不喜欢”这办法是不行的。我的办法是从香水的寓意入手。香有寓意吗?有。木质调,皮革调,海洋调,水果调,花香调,药香,辛香,每种香型都有背后的寓意。如果你追究香水的成分,那么柑橘、柠檬、佛手柑、广藿香、茉莉、薰衣草、黑醋、烟草、小山羊皮、咖啡、橡木、铁木、苦艾、杜松子。每种成分背后都有它的寓意和调性。选择那个成分,亦即选择那个成分的寓意。寓意的组合构成一种信息,这个信息,记载在那个味道上,那是一句关于你的话。前调:八角茴香、木菠萝、苦艾酒、杜松果;主调:小山羊皮、烟草叶、咖啡、南非香叶木;基调:广藿香、杉木、橡木、铁木。—— 左轮枪记得装弹,马刺记得上油。前味:佛手柑、紫罗兰叶中味:甘椒、红茶、肉桂后味:橄榄木、烟草叶、麝香、没药—— 你确信不要加上泰晤士报的油墨味吗?前味:日本柠檬、莲叶、绿胡椒、芳樟树叶中味:水生薄荷、睡莲叶后味:绿胡椒、白麝香—— 琵琶湖上的笛声,终究不适合佩着长刀聆听吧气味能传递这个信息,原理上犹如颜色能传递情绪。气味的受者犹如绘画的观者,即使她们未必能理解,她们也会被触动。因为这些东西的“寓意”是在万千生活经验中慢慢渗透到直觉中、溶化在文化里、甚至镌刻在生物本能上的。寓意被接受,并不需要借助理智的理解。选择寓意,然后去接受那个寓意在嗅觉上的表现结果。你会因为寓意与你的灵魂相通,而【爱上】那个结果,而不是因为你的欲望与那个刺激恰逢其会,而仅仅只是【喜欢】上它。前者也许同样并不永恒,但是要比后者更有重量。【喜欢】这个词,太轻。选择香味之寓意而不是选择香味之感受,意味着你的味道寻求的是理解和认同,而不是喜欢和好感。这样,接受和认同你的味道,也就多少意味着理解和认同,那个好感里于是就有了【爱】的成分。这里还有一些技术性的细节:首先,不要选随时可能停产的品种。原则上,大的品牌被认为是相对持久的。没过几年因为停产被迫改变选择……当心你儿子迷迷糊糊叫你叔叔……其次,确保是真货。你不会希望到原产地旅游时发现正品和你带了十几年的味道全然不同。第三,确保你和她对那个味道并无明确的反感。如果是好的设计师的作品,这个可能性实在不大,但是人的感受实在难说。不反感,总是“喜欢上”的必要前提。有了这个味道,还要有使用的礼仪。刚才说过,你的味道的范围,提示着你的存在。那么这个范围过大的话,在东方社会里会被潜意识的认为是一种威胁。——你的领域比其他人大。法国香水产于西方社会,就东方的习惯而言,常常是挥发性过强的,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太“熏”。这是个很大的礼仪问题。减小使用量是无效的,那改变的实际上是持续时间。不要用酒精调——你会闻起来像醉鬼,并且这无助于降低挥发性。你可以用纯水调淡。也可以仅仅洒在【兜里】的名片上或者手帕上。撒衣服上是不对的——那样反而导致气味半径随着你的动作幅度而扩大,同时还会伤害衣服的色彩和质感。或者提前若干小时便用上,出门时仅仅带着余香。我个人以为,“完美的气场范围”应该如此定义——只有我怀里的人,才能知道我是什么味道。我谈的不是时尚。本文来自:果壳真性情群 一一二四八七四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