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干流上的汉源瀑布沟水电站,坝高186米、库容53.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30万千瓦,2009年已蓄水。根据四川省地震局的专家对该区域2006年10月14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观测到的1834次地震的分析,在库区中部、大坝附近、大坝下游等几个地方出现了小震集中分布的现象。 此外,金沙江下游干流上的向家坝电站,坝高162米、库容51.6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40万千瓦,被称为中国目前的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于2012年10月完成了第一期蓄水,值得关注的是,在2012年10月10日至16日仅仅6天的蓄水期中,水库的水位就由海拔278米提升到海拔354米,水位升幅高达76米,如此快速地大幅度提高水位,在国内外的大型电站水库蓄水过程中尚无先例。 “而这也无疑加大了水库诱发地震以及诱发库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范晓说。 据了解,向家坝电站水库今年9月至12月,将最终蓄水到海拔380米的正常高水位,在第一期蓄水高度的基础上,水位还将升高26米。 范晓特别提醒说,在此次芦山7级地震发生后,对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区域的水库诱发地震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加强对库区和周边地震数据的监测与分析。 “此次芦山地震也再次提醒我们,在中国地震危险性很高的区域,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标准,使新建房屋和加固旧房满足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已是刻不容缓,这是减少地震灾害伤亡损失最基本的落脚点。”范晓说。 今天晚间,正在驱车赶往震中地区的地质学家、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同一个断裂带上重复发生大地震,而且是在短短的5年时间,这超出了一般规律,说明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后,积累的应力还是存在的。” 据介绍,一般说来,大陆内部特大地震具有重复调整周期长的特点,从地震后数十年到数百年,该断裂带重复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几率极低。 杨勇表示,通过这次释放,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活动应该进入一个相对的平静期,“但余震活动还是会比较频繁的。今后,要密切关注横断山区的地震活动。”杨勇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研究,这一带的应力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有释放的可能性。 对于人类工程活动有可能诱发地震,杨勇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就在芦山地震震中方圆百公里的范围内,大大小小在水库和水电站就超过100个,眼下,有的水库在放水,有的在蓄水,频繁的活动,肯定对该区域的地质活动造成影响。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拿到的《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下称《评价》报告)也介绍,“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影响,导致该区域山地灾害类型多,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的特点,是西部地区山地灾害极为发育的区域。” 《评价》报告主持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震局等多家单位参与。